欢迎访问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关于建设信息产业国际高端配套园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 : 2018-01-10

来源:宣传办

     近年来,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在进行招商引资和引导产业发展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解放思想,转变发展方式,抢抓沿海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创造性地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园区仅次于生物产业的第二大产业进行定向招商,实施信息产业与生物产业“双核心”发展战略,并以此打造长沙东部科技新城。      经过三年努力,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已初具规模,聚集了特种功能玻璃视窗全球领先企业蓝思科技、世界排名第五的光电触摸元器件生产企业台湾介面光电、及国内利尔电子、阳光新材料等企业,并与世界五百强日本旭硝子、韩国3D胚料生产企业达成投资意向,已形成3D手机、电视、大屏幕电子显示屏等高端配件为龙头的信息产业群,成为长沙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硬件生产组团。预计2011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可突破200亿元,税收将超过10亿元,其中信息产业将接近50%。相对较偏的区位和较少的基础设施投入,连续取得生物与信息两大高科技产业的突破,困难可想而知。到“十二五”期末,生物医药产业和信息产业将成为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两大支柱产业,有望成为长沙新的千亿产业集群。      一、建设信息产业国际高端配套园的必要性      1、参与国际分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传统的垂直分工向混合分工转变,产业分工向产品工序分工转变。在此过程中,国际分工产业边界在弱化,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的作用在提升。而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竞争格局变化,为我国展开全球化布局,整合产业资源,向国际分工高端延伸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我国东部沿海省市由于土地、劳动力、能源、资金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腾笼换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明显。长沙临近广东,交通条件正加速改善,面对国际信息产业分工和沿海产业内移的新趋势,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通过针对性地改善环境和政策,积极参与产业分工,正在成为提升长沙产业竞争力新的重要选择。      2、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建设以产业链为基础、相关配套产业高度聚集的产业基地是一个基本趋势。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台湾的新竹等都已成为全球知名的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作为发展经济的管理者,在培育地方经济优势时,要通过整合各种相关资源,使产业的发展与地方区域经济因素的紧密结合,形成特色,并进而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十年的发展已经证明了产业集群促使医药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发展的优越性,信息产业也是一样,既要项目主导,又要特色环境培育。因此,相对于生物产业而言,信息技术产业配套件更多、产业链更长,在成熟的科技园区打造产业集群,能使创新更快、成本更低、交货更及时。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长沙需迅速在园区改进组织管理体系、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体系方面作出重大决策。      3、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信息产业由大到强的必然选择      电子信息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拥有广阔的市场。我国手机及配套产业在全球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2009年我国生产手机6.19亿部,同比增长10.7%,占全球手机产量的49.9%。泛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手机及配套产业的集聚区和全球最为重要的手机生产区,仅深圳已拥有30多家持牌整机生产企业,同时还有至少600家贴牌、代加工整机生产厂商。随着珠三角产业升级转型,手机配套件产业成为目前产业转移的重点业态之一。与此同时,LED照明和3D显示器产业已成为21世纪全球最具活力与潜力的产业,这些产业在长沙均有一定基础。信息产业在所有产业中技术更新、升级更快、产业化最迅速。在国内经济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制药把握机会,引进1家或者数家某领域的行业龙头,就可以带动湖南信息产业升级和面上产业聚集的形成。因此,产业换代为后发地区在信息产业上实现赶超创造了机遇,为长沙电子信息产业实现由弱到强描绘了美好蓝图。      二、建设信息产业国际高端配套园的可行性      1、电子信息的高端配件产业分工基地正在形成      引进跨国公司固然重要,但拥有某一领域的“单打冠军”其实更为现实,作用也更大。在筑巢引凤吸引跨国公司入驻长沙的同时,可在拟确定的重点产业中抓住一批国内外的“领跑者”。蓝思科技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视窗玻璃制造企业,是世界主要手机品牌如苹果、诺基亚、三星等企业的主要配套企业之一,截至2010年4月,海外订单已超过43亿元、2011年订单超过120亿元。随着产业链招商范围不断扩大,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其中世界排名第五位的台湾介面光电及日本、韩国均持有企业大批国际品牌订单与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签订落户协议,这些企业投资规模均超过二十亿元。两家世界五百强日本旭硝子公司、伊藤忠商事合作,选址东园利尔电子公司以东,在园区购地800亩、投资40亿元建设世界高端电视机触控面板生产基地。旭硝子公司(AGC集团)在全球20多个国家设有350多家分支机构,拥有56000名员工。该公司于1907 年9月创立,母公司三菱集团(Mitsubishi Group)。伊藤忠商事旗下有7大集团公司,在2007年度《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309。这些大型电子信息企业的落户,将使长沙电子信息硬件产业的发展产生质的变化。      2、电子信息产业与生物产业相容互补      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均是湖南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型产业,是高科技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发展有着良好的相容互补性。一是两大产业均是精密生产型新型产业。生产车间洁净生产都必须达到万级甚至更高,现场作业管理、技术要求类同。在研发上,能相互利用对方的研究平台,兼容到同一个孵化器。如美国硅谷、台湾新竹等,信息与医药产业集聚于一个园区,挪威甚至将生物与信息产业兼容到同一个孵化器。二是降低企业创新风险。两大产业在产品研发和设计阶段展开合作,通过合作互动、知识互补,促进产业相互渗透创新,有利于提高集合创新能力、降低创新风险。如将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生物信息产业,开发“生物芯片”、数字化医疗器械及利于生产技术的DNA提高运算速度等。三是两大产业联动加速新型城镇化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环境质量要求高、劳动力需求量大、厂区占地面积大等特点,而生物医药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劳动力需求量较小的特点。近三年来,通过手机配套产业的就业带动能力,破解了生物产业集聚度高而人口较少的矛盾,吸引了周边地区劳动力向园区的集聚,改善了高技术、管理人才落户的生活环境,从而加快了园区城镇化步伐。      3、两大产业驱动凸显城市功能与社会同步发展      主导产业特色明确的地区,建成特色城市条件得天独厚。在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长沙的卫星城市,可以通过建设药膳养生文化城、数码文化街区、药王庙、医药文化馆及神龙中药论坛、养生节、数码节等活动来形成个性和品牌。生物医药主打健康文化,电子信息产业主打信息网络时代文化,劳动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紧密结合、高科技与动感时尚特色紧密结合使得基地具备成为长沙东部独具特色的科技新城的基本条件。抓住产业转移和交通改善的机遇,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将有望成为世界闻名的医药生产出口基地、健康服务中心、国际数码配套加工和供应中心。      三、建设信息产业国际高端配套园的路径选择      1、制订发展规划      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的发展和布局已成熟稳定。我们认为发展这一产业必须坚持特色和优势,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坚持以配套件夯实基础,打造产业体系、形成产业传统。长沙除继续在高新区发展用于电子信息产业的新材料、软件外,在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东园规划以手机、电视机、大型电子显示屏高端配套件为主,以国际市场、国际品牌为依托,建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信息产业国际高端配套园区。      2、创新发展方式      一是加大园区品牌打造。我们已将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英文名、标识体系进行了调整。英文名为Changsha Bio & Information Industry Park (CBIP)。信息产业概念已在国际推广。二是提升配套设施。在长沙市委陈润儿书记的调度下,信息产业园已新开建11万伏专用变电站和双回路;浏阳市政府也增开每小时一班的通往长沙市区的公交车等;我园也积极通过自主投资和招商引资加紧建设信息产业标准厂房,以适应变化。三是加速营造国际社区。无论是信息产业还是生物产业,都有国际化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聚集、国际国内交流活动频繁的特点。但是目前除机场外,我园在宜居、会议会展上稍显不足,须加大投入。目前,我们与中信集团合作正在积极筹建长沙生物信息谷国际园区,打造生物和信息产业的“博鳌论坛”。四是发挥国防科大“银河”计算机优势,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合作建立整合长沙、辐射全国的创新体系,在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信息产业孵化器,引进人才并树立长沙电子信息的形象。五是积极向外推介、招商。在韩国、日本和广东设立信息产业招商服务处,充分宣传长沙的高校、新材料、物流和劳动力优势,积极在延伸信息产业链上招商。      3、创新人才环境      一是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产业转移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产业转型的重要趋势,但是目前长沙乃至湖南缺乏大规模职业教育体系,技术工人素质远不能满足产业转移的需要。众所周知,日本、德国二战之后产业经济能迅速发展起来,关键在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有一批过硬的技术工人队伍。长沙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浪潮中吸引众多企业的目光,必须转变观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职业教育与企业用工相结合、大专院校与企业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将技术工人需求较大的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长期实习基地,提高技术工人地位,形成一批副教授级、教授级高级技师,保证人才的价值实现和有效供给。二是加速培育打工文化。内地与沿海在文化传统、就业观念上差异很大,加上改革开放三十年,沿海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使得这种差异上升到社会层面。内地工人强调平均,沿海工人强调价值;内地强调稳定性,沿海强调流动性;内地工人往往将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联系在一起,沿海工人注重个人技术水平提升竞争择业。这种观念造成了长沙与沿海企业职工与当地群众对劳动观念的根本差异。长沙应率先培育沿海打工文化,以此推进长沙承接产业的劳动力优势。      4、创新企业环境      灵活运用政策,进一步优化软硬环境,重视和解决信息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一是解决产品通关问题。由于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主要出口到国外,需要快速高效办理各种报关、验收及结算手续,应在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立信息技术产品出口便捷通道,以方便企业办理报关手续。二是重点扶持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明确重点引进和扶持的龙头企业,在企业发展壮大和打造知名品牌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重点扶持5个年产值达100亿元以上企业。三是拓宽产业融资渠道。积极引进战略投资机构,设立湖南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四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和专项,扶持鼓励国内外电子信息企业、研发机构到长沙尤其是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或与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合作,共同进行新产品开发。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曾说:“我们必须不断作出调整,以适应这个不同的世界。只要我们接受这个事实,就不会固步自封,死守不合时宜的政策、理论或思想。”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从生物产业的专业化园区,到生物与信息“双核心”的战略转变,必将在产业集群与园区建设、城市发展上实现新的跨越。      (作者系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厅级干部、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管委会主任  张贺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