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副总”是个什么“总”
发布时间 : 2025-09-10
来源:办公室
约40分钟车程,每周往返三四次,从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到天友产业园——朱永波的车尾箱里,总是装着待加工的零部件或是刚完工的精密器件。
“我现在快成‘货拉拉’专线了。”他笑称。
玩笑背后,是他另一个更具分量的身份:湖南天友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
“科技副总”是个什么“总”?在浏阳经开区,他们是企业技术攻坚的“破题人”、成果转化的“摆渡者”,也是平台搭建与人才引育的“建筑师”。
今年,浏阳经开区已选派35名高校专家教授担任企业的“科技副总”,让“高校所能”精准对接“企业所需”,搭建起学术前沿与产业实践的柔性桥梁。
高校智力活水持续汇入企业,实验室科研成果加速奔向生产线,一场以“外脑”激活内在创新动能的变革,正在这里悄然发生。

浏阳经开区已选派35名高校专家教授担任企业的“科技副总”。
“外援”成为“自家人”
天友精密是一家专注于传动直驱核心部件研发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朱永波则是拥有20余年机械行业经验的资深专家。他们的故事,始于一条朋友圈。
彼时,天友精密正遭遇技术瓶颈,企业负责人偶然看到了朱永波从企业离职转任教职的消息,随即向他发出求助。这一“约”,不仅解了企业燃眉之急,更促成了后来深度的校企合作。
今年4月,浏阳经开区为第二批“科技副总”颁发聘书,朱永波正式受聘为天友精密的“科技副总”,完成了从“外援”到“自家人”的身份转变。朱永波告诉记者:“这种转变,带来的是主人翁意识的提升,更敢动真格、啃硬骨头。”
高校专家手握前沿理论技术,而企业有着深厚的产业实践与市场嗅觉,二者本是天作之合。然而,以往校企合作多以具体项目为依托,项目结束,合作也随之终止。“科技副总”机制,推动高校专家从“客座指导”变为“责任主体”,从“提建议者”成为“共同解题人”,使他们更主动地挖掘企业真实需求、整合学术资源、推动技术迭代。
穿上天友的工装,朱永波深度融入企业研发节奏:他着手为企业制定标准化研发流程,扭转以往“小作坊式”管理模式;带领团队技术攻关,将新品研发效率提高约20%;更带动毕业生就业,促成学校与企业签订横向课题,金额达25万元......
“现在每个月都有企业的零部件通过学校的高端设备完成加工,实现资源共享和成本优化。”朱永波分享道,其主导研发的高精高速大理石平台,将切割精度提升至1微米,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已广泛应用于IT行业制造设备中。
从“外援”到“自家人”,变的不仅是身份,更是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与范式。
记者了解到,为确保“科技副总”切实发挥作用,浏阳经开区要求每位“科技副总”每月至少在企业现场服务4天,并建立企业反馈机制,定期收集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目前已完成对园区“科技副总”试点多轮走访与对接优化。

浏阳经开区“科技副总”为区域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破壁人”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怎样把人才聚到科技创新主战场和产业创新最前线,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是浏阳经开区推动“科技副总”政策背后的逻辑起点。
浏阳经开区在全面深入调研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基础上,建立“需求库”与“人才库”,立足企业之所需与高校之所能,以“双向选择、择优选派”为原则,推动专家与企业精准匹配。
湖南丰日电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型升级之路,正是这一政策成效的生动注脚。作为国内最早生产铅酸蓄电池的企业之一,面对全球能源转型浪潮,公司瞄准钠离子电池等新能源领域寻求突破,却苦于缺少专业人才而进展缓慢。“科技副总”的到来,让企业进入了快车道。
在中南大学陈立宝、陈军两位教授接力助力下,丰日电气先后突破材料、工艺两大技术关卡。去年10月,公司建成湖南首个类固态钠电池产业化基地;今年6月,又成功推出NaPR33140FR-10.0方形钠电池和NaPR33140FR-7.0圆柱钠电池两款钠电新产品,可实现30C超高倍率持续放电,在-40℃极端低温环境下容量保持率仍达90% ,性能表现远超传统电池。
从企业研发痛点出发,“科技副总”们带着技术、团队和设备“下沉”一线,正在各个领域成为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破壁人”——
在坛坛香,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秦丹协助企业成功“闯关”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金阳烯碳,湖南大学教授陈小华率队推进“石墨烯PCB孔金属化”中试,不仅颠覆传统生产工艺,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更助力企业拿下省工信厅“石墨烯应用技术中试基地”认证,获得省科技厅“2024示范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支持……
不仅打开面向市场的广阔通道,“科技副总”们还链接强大资源,充当起引才育才的“助推器”——
在华恒机器人,湖南大学副教授江未来助力企业组建“湖南省智能物流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搭建“研究生+工程师”联合科研班组,培养创新人才;在佳元禄,长沙理工大学教授王建辉与企业共同建立“湖南省湘味餐调与预制菜创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培养具备实战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在华域视觉,中南大学教授唐琎针对企业技术人员短缺,每周开展员工技术培训及AI深度学习课程......
记者获悉,浏阳经开区“科技副总”试点涵盖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材料企业、食品等多个领域,截至目前,已指导企业开展研发项目63个,推动科技成果转化14项,协助搭建企业研发平台9个,联合培养博士2名、研究生17名,安排实习90人次,推荐就业41人次。

新落成的金阳科创城科技展厅内,创新要素澎湃涌动。
从“一个人”到“一座城”
走进丰日电气一楼钠电生产车间,生产线运转不停,每天一万颗电池顺利下线。
“从正、负极到电解液等关键材料,我们都与中南大学校友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联系。”丰日电气行政人力总监王亮说:“‘科技副总’正是一个催化剂,显著加速了校企合作进程,让合作更扎实、更可持续。”
当前的区域竞争,越来越取决于科技创新的竞争。“科技副总”成为浏阳经开区全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精彩切片,而在园区更大的舞台上,“借‘外脑’赋能,激活创新‘引擎’”的实践正在持续拓展。
走进新落成的金阳科创城科技展厅,创新要素在此澎湃涌动。作为浏阳举全市之力打造的核心增长极,金阳科创城瞄准“一地三区”定位,即未来产业策源地、全国研发集聚区、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区、高品质公共服务配套区的定位加快建设。在这里,“科技副总”将进一步融入一个覆盖研发攻关、中试孵化、成果转化、产业加速的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
截至目前,金阳科创城汇聚高新技术企业338家,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2家,各类企业研发平台221个,近三年企业研发投入保持9%以上的增长,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

浏阳经开区与湖南师范大学签约共建湖南大健康研究院。
而创新“朋友圈”还在扩容,协同层次正不断深化:8月22日,浏阳经开区与湖南师范大学签约共建湖南大健康研究院,将重点打造天然产物、智能康复、前沿生物技术、分子诊断四大科研高地及成果转化中心;9月3日,6个科技型项目集中签约,与金阳科创城主攻的生命科学技术、智能装备技术等硬核科技领域高度契合,进一步健全“产学研用”融合闭环。
这幅愈发清晰的创新图景,恰如长沙市委常委、浏阳市委书记、浏阳经开区党工委第一书记肖正波所言:“为科研成果找投资人,为园区企业找科研团队,为初创企业找金融支持——我们要让金阳科创城成为行业链接的桥梁、企业协作的平台、全方位的资源提供者。”
从“借脑引智”的点状突破,到“筑巢育林”的系统赋能,如今,金阳科创城正加速成为汇聚创新资源的强大磁场。长沙之东,科创“引擎”轰鸣正劲,为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注入强劲而持久的浏阳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